现在的位置:阳光诗网南北文库同构:我对一种诗歌技巧的命名
   
 

 
同构:我对一种诗歌技巧的命名
来源:诗生活 作者:魏理科  发布时间:2009/6/16


  在诗歌写作中,我常使用一种技巧,而现有的几十种技巧和修辞手法,都不能指认它,它也仅仅存在于诗歌文体中。因为只有诗歌是可以省略标点符号且分行排列的。而标点符号的省略和句子的分行排列,正是这种技巧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体现在阅读上,是某些诗句有多种断句的可能,但却不可断句。每一种明确的断句,都是对诗句的局限和损伤。这些词句与上下文是粘连在一起的,一个词句担负着多种功能,它既是上句的承接或结束,同时又是下句的发端或依附。
  现在我用“同构”这个词,来命名它。并凭借自己的诗作,来举证和阐述它。
 
一:“同构”存在的实例
 
西风吹动
高高的杉树林
洒落下窄小的枯叶
 
(摘自《在林场》)
 
  这里“高高的杉树林”,既是上句“西风吹动”的宾语,又是下句“洒落下窄小的枯叶”的主语。
 
脸肯定红了你的
耳鬓散发热气
在厮磨中
身体和意识
冷静与狂热
两边摇摆
 
(摘自《摇曳》)
 
  这里“脸肯定红了你的”中的“你的”,既是“你的脸肯定红了”的倒装,又同时是“耳鬓”的定语即“你的耳鬓散发热气”。“在厮磨中”既是对上一句的承接,也是上两句的倒装,又还是下面诗句的状语从句。
  
21点,重庆汽车北站
大巴将我吐了出来
让人愉快啊
当宋尾出现在我面前时
仿佛不曾有过别离
肩并着肩我们
走向万家灯火
 
(摘自《鸭鸭西游川渝记》)
 
  这里的“让人愉快啊”,既是对“大巴将我吐了出来”的形容,也是对“当宋尾出现在我面前时”的形容。“当宋尾出现在我面前时”既是对上句“让人愉快啊”的承接,又是下句“仿佛不曾有过别离”所表述的对象。而“仿佛不曾有过别离”,又同时是下句“肩并着肩我们”的表述,还可以看成是“肩并着肩我们仿佛不曾有过别离”的倒装句。此时,“肩并着肩我们”又是下句“走向万家灯火”(带状语)的主语。
 
  这3个例子,“同构”的程度不同,但已体现出了环环相扣、上下粘连、同一词句担负多项功能、同构一体、不可明确断句的特征。
 
二:“同构”及相关的词
 
  同构本是数学上的概念。是在数学对象之间定义的一类映射,它能揭示出在这些对象的属性或者操作之间存在的关系。若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存在同构映射,那么这两个结构叫做是同构的。
  社会科学借用这个词主要是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结构相似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些事务是不同的,但结构上又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同构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同的或者说是相类似的系统结构叫做事物的同构性。
  同构数:数学中指会出现在它的平方的右边的数。如5×5=25,6×6=36,76×76=5776。那么5、6、76都是同构数。
  同构图形: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原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
  异质同构:是美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同构说:是语义学上的概念。同构说认为,句子的语义位框架模式与句法位谐配模式之间具有结构平行关系,句子的语义内容由相应的句法形式来体现。
  等等。还有一些和“同构”相关的词。而我这里所谓的“同构”,和以上列举的词组中的“同构”,意思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说的“同构”,是取“共同构成体”的语意。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当某元素或局部,同时是另外2个或2个以上局部的组成部分,这一元素或局部,就是另外2个或2个以上局部的同构体。
  具体到诗歌中,就是当一个词或句子,既是上一句或上几句的构成体,同时又是下一句或下几句的构成体,那么这一个词或句子,就是上下句的同构体。这一个词或句子,与上下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这种诗歌技巧,叫“同构”。“同构”出现在诗歌的句群之中。
 
三:“同构”命名的可行性
 
  (一)诗歌的技巧和修辞手法,是对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汉语诗歌修辞手法的发轫,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时期的《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总结出来的修辞手法是“赋、比、兴”3种。汉语诗歌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种类随诗歌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特别是现代汉语诗歌把西方现代诗歌引为另一个重要源头之后,技巧和修辞手法更骤然增加。到目前,已知的技巧和修辞手法种类有几十种,列举出来主要有:衬托(反衬、陪衬)、衬垫、排比、比拟(拟人、拟物)、比喻(明喻、隐喻、借喻、博喻、互喻)、象征、白描、留白、夸张、反复、叠字、借代、对偶、对比、反语、设问、反问、反讽、矛盾、谐音、引用、委婉、双关、摹状、顶针(联珠、蝉联)、通感、倒装、用典、互文、叙事、冷抒情等。
  通过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新的技巧和修辞手法,是在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出现、并被不断总结出来的。

  (二)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的“修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已是我国修辞学最惯常的认识。根据汉语修辞学的一般性原则,要看“修辞”是否成立,大致可以用这几个标准来判断:(1)话语有没有特别的地方(2)有没有好的效果(3)话语的运作,是否在修辞学的范畴内。
  结合本文所举的诗歌实例,对照以上3条标准,可以看到:“同构”首先是特别的,其特别之处,前文已在每个实例之下陈述;它有好的效果,能在句群中营造出奇特的语境,以及因无法明确断句所带来的趣味与陌生化;它的形成和运作,它所依赖的词句,都是符合汉语基本语法规范的。它“调整语辞”,不仅是作为一种表达技巧而出现,更是“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因此,“同构”作为一种“修辞”是能够成立的。

  (三)以本文举证的诗歌实例中所使用的技巧,来一一对照目前已知的几十种技巧和修辞手法,不难发现:目前有名称的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都不能指认它。
  为了弥补这一“理论”对“实践”的缺失与滞后,对这种新的诗歌技巧进行及时有效的命名,是必要的。在有效性上,“同构”这个词,能够总结概括和充分体现出这种诗歌技巧的特征。并且,和同构相关的词组,已在其它艺术门类和美学上广泛使用,在诗歌领域引入“同构”这个词,正可与之相呼应。
 
  本文只为抛砖引玉,指出一种尚未命名的诗歌技巧的存在。到底它是否算一种新的修辞格、还有没有比“同构”更恰当的命名、“同构”的文本营构模式等问题,期待语言学和修辞学上的专家学者去做更翔实更深入地研究。
 
[注]本文部分名词解释引自相关网页,因是公共知识,故未一一注明资料出处。

作者简介:魏理科,1969年6月生于湖北省潜江市。以网名“大头鸭鸭”写诗。认为诗歌是关于心灵的美学。2003年和朋友一起主办《新汉诗》民刊,创办并主持“新汉诗”论坛。



 

 

备注:本站文库作品多为从他站转载,作品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sunpoem.com
阳光诗网版权所有 联系本站 豫ICP备05012701号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