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阳光诗网南北文库特色栏目:《江汉大学学报》寻求质的突破
   
 

 
特色栏目:《江汉大学学报》寻求质的突破
来源:诗生活 作者:刘洁岷   发布时间:2009/6/16


——“现当代诗学研究”创设5周年30期纵览


  中国新诗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新诗一方面受制于20世纪的“现代性”语境和内忧外患的时代处境,另一方面自身又有不断探寻诗学变革与形态更新的内在吁求,因而呈现出纷繁交错的流向和格局。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所有新文学文类中,以新诗引起的议论为最。应该说,自新诗诞生之日起,围绕新诗的各种探讨和争论就从未中断过。相较于相当成熟的中国古典诗学,新诗诗学理论是芜杂和整体无序的,这既为人们评价、分析和研究新诗提出了难题,也为我们的学术探讨提供了选题的机遇。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相关问题的探讨关涉新诗乃至新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位置、新诗作为一种文体的“合法性”。一直以来,我们注意到学术期刊界对新诗诗学的研究缺乏有规划的、长远的专题探讨,而我们编辑部在从事诗学研究的同时与国内与海外的百余名最具实力的诗歌理论家、批评家、学者又有着长年的密切联系。这些都是刊物创设该专栏的原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创设“现当代诗学研究”专栏,旨在对20世纪以来汉语新诗理论、思潮、流派、现象和新诗文本进行诗学意义上的的专题研究,栏目将长年不间断地集成当下具有创造力和深邃视野的诗界学人研究成果,呈现多层、多维、多元的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的学理演化,以实质性地推动中国新诗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迄今,已为该栏撰写并在本刊刊发了论文的作者有(以刊发论文先后为序):
  程光炜、李怡、西渡、臧棣、张桃洲、谢向红、王毅、鲍昌宝、李润霞、姜涛、周瓒、陈太胜、王烨、霍俊明、杨四平、刘淑玲、刘春、王艳芳、张晓红、张洁宇、叶橹、刘金冬、王春辉、钱文亮、张曙光、桑克、荣光启、耿占春、梁秉钧、王笑[英]、张子清、黄灿然(港)、朱寿桐、洪子诚(树才、宋琳、郭小聪、蓝棣之、孙文波、陈旭光)、张林杰、陈超、陈仲义、黄雪敏、郑成志、陈芝国、王光明、柏桦、敬文东、颜同林、陈均、陈爱中、伍春明、刘正国、连敏、陈希、肖恩•奥布赖恩[英]、颜学军、何宁、盛艳、贺仲明、张立群、唐晓渡、金泰昌[日]、龙扬志、王润华(台)、古远清、林喜杰、杨庆祥、赵卫峰、刘真福、岳志华、霍俊明、王家新、谭旭东、谢毓洁、余雷、王雪松、王泽龙、杨小滨(台)、冷霜、段从学、张大为、张立群、王士强、程振兴、冯雷、易彬、马永波、陈彦、余夏云、颜同林、赖彧煌、沈奇、孙金燕、张志国、江弱水、郑翔、黄粱(台)、王芬、金星、邓庆周、张闳、西川、孙晓娅、燎原、张松建、颜炼军等。
  该栏目除不定期刊发有价值的新诗诗学单篇论文外,主要以选题为单元,每一期集中研究一个诗学课题,这些课题有些是新诗历史上多次出现的老问题,有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已推出的研究专题有“关于新诗的传统” “关于新诗的标准” “关于新诗的文体和语言” “关于新诗的出版” “关于女性诗歌”“关于新诗的阅读与阐释” “关于新诗的先锋性” “关于“中生代”诗人” “关于新诗的翻译” “关于城市诗歌”“关于诗歌史写作” “关于当代诗歌思潮与诗人重释(一)” “关于早期新诗的资源” “关于现代诗人与诗歌思潮重释(一)” “关于当代英美诗歌” “关于新诗与政治文化” “关于台港与海外诗歌” “关于当代散文诗”“关于新诗教育”“关于儿童诗”“邵燕祥研究” “关于现代诗人与诗歌思潮重释(二)” “关于新诗的语言与形式” “关于港台诗歌”“关于当代中外诗歌及其比较” “关于当代诗歌思潮与诗人重释(二)”等近30个,共发论文150多篇。
  这些颇有锐气和深度的论文在本刊甫一刊出,即在学术批评界和诗歌界激起了较大反响,如《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了《1960年代诗人:命名与言说》(王毅)、《时代的弃婴与缪司的宠儿——试论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西渡)、《翻译与诗学——对西方现代诗的挪用、取舍与转化》(梁秉钧)、《论20世纪中国散文诗》(王光明)、《网络体诗:四大“症候”剖析》(陈仲义)、《道德归罪与阶级符咒:反思近年来的诗歌批评》(钱文亮)等论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学报概览》《中国教育报•学刊萃华》《社会科学报•学术看台》等报刊转载了《当代诗的“传统”》(程光炜)、《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李怡)、《新诗传统:一个有待讲述的故事》(臧棣)、《新诗传统:作为一种话语储备》(张桃洲)、《新诗标准:谁在说话?》(王毅)、《在喧嚣中寻找新诗的路标》(李润霞)、《“标准”的争议与新诗内涵的歧义》(姜涛)、《口语与文学语言:新诗的一个关键问题》(陈太胜)、《“后朦胧”以来诗歌“口语化”探索的危机》(王烨)、《“选本”之中的读者眼光》(姜涛)、《“先锋”的变迁与在当下诗歌写作中的意义》(钱文亮)、《时代的弃婴与缪司的宠儿——试论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西渡)、《城市与诗》(洪子诚,等)、《现代都市环境与现代诗歌》(张林杰)、《心灵与背景:共同主题下的影响——论帕斯捷尔纳克对王家新的唤醒》(柏桦)、《翻译与诗学——对西方现代诗的挪用、取舍与转化》(梁秉钧)、《“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荣光启)、《个人化视野中当代诗歌史的写作疑难》(陈仲义)、《对话:诗•精神自治•公共性》(唐晓渡,等)、《鱼尾狮神话:新加坡后殖民诗歌的典范》(王润华)、《当代英国诗歌:在后现代主义与本土现实主义之间》(肖恩•奥布赖恩,颜学军译)、《论1960年代的香港新诗教育》(林喜杰)、《论1980年代的香港新诗》(古远清)、《叙述中的天安门诗歌运动》(龙扬志)、《网络体诗:四大“症候”剖析》(陈仲义)、《论20世纪中国散文诗》(王光明)、《中国意象派诗歌对意象主义的接受与变异》(陈希)、《飞翔:修辞的意义——论孟浪的诗》(杨小滨)、《重识卞之琳“化古”观念》(冷霜)、《论邵燕祥诗歌中的“远方”》(段从学)、 《“景观诗歌”视野中的穆旦》(程振兴)、《“记忆”之书——论吴兴华诗歌的精神内蕴》(易彬)、《袁可嘉诗学思想探源》(马永波)、《关于现代格律诗:从叠音词收尾说起》(郑翔)、《“今天”:俄罗斯式的对抗美学》(柏桦,余夏云)、《奥登与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马永波)、《拜伦<哀希腊>在近代中国的四种译本及其影响》(邓庆周)、《无法遗忘的家园——论牛汉诗歌创作与俄罗斯文艺的关系》(孙晓娅)等等论文。
  2005年第5期该栏精心策划并尝试学理化命名的“关于‘中生代’诗人研究”专题(该期编者按:1990年代中期以后,一个诗歌写作群体悄然形成。这个我们命名为“中生代”的诗人群体,以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为主,他们的写作大多开始于1986诗歌大展前后,1990年代中期引起关注。相对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横空出世,这代诗人的理论主张与诗歌文本更内在、驳杂,缺乏鲜明、易于概括的特点,是当代新诗潮“后革命”期的产物;其精神背景是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与朦胧诗的文革背景,第三代的改革开放背景迥然有别。由于这批诗人艺术观念、美学风格、修辞手段等等的各各不同,在诗歌技艺上更综合化,文本呈现上又更个人化,因而,中生代研究必须建立在具体的具有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梳理与把握之上,否则难以获得有价值的指认与确立。中生代诗歌具有“非代性”这种悖论性特征。“中生代”借用的是一个地质学名词。中生代诗歌与70后、80后等按时序划分的表象化命名无关,它的成立很大程度上与当代诗歌经历了整个1990年代沉闷、黯淡的孕育和摸索有关。有人曾将之命名为“中间代”,这一说法不甚缜密和科学,也不具备质朴、准确与有启示性的特质。)引起诗歌理论和创作界的广泛关注,诗歌理论家批评家吴思敬、荣光启、子张、屠岸、鲍昌宝、张立群等分别在本刊和《文学评论》《诗刊》《诗探索》《文艺争鸣》《西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针对性论文将此命名纳入实体性研究范畴,向其学术的纵深开掘。
  另有“‘20世纪中国:妇女,现代性与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悉尼)、“新诗1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和《中国诗歌研究动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诗歌年选》《诗选刊》《扬子江诗刊》《中国新诗年鉴》等书刊都对本栏内容及时进行了大力推荐和评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白烨 主持)《中国文情报告2004-2005》《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中国文情报告2006-2007》《中国文情报告2007-2008》《中国文情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连续以较大篇幅对《江汉大学学报》“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的系列文章进行了介绍和评述。该栏目选题策划和有关论文内容和被认为“对学术研究的拓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内从事诗学研究的国家重大课题牵头人、专家、学者、诗人也纷纷来电来函对本栏给予赞誉。2006年该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所在学报也被评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最近,因该栏的“研究特色和独到的研究领域是使用者的关注点”,所在期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列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推荐期刊”。 
  该栏目主持人为张桃洲(特约,创设初期臧棣应邀出任主持)、刘洁岷(并任责编),试图通过密切关注学界动态,深入把握学术焦点,不断调整办栏思路,将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在学理上逐一审查、清理并加以研讨;有些尚未得到充分研讨的课题或话题,本栏还将不吝篇幅反复组织讨论研究。“现当代诗学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和完善的研究领域,我们有志于在这方面尽绵薄之力,与学界同仁携手打造新诗诗学重镇。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备注:本站文库作品多为从他站转载,作品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sunpoem.com
阳光诗网版权所有 联系本站 豫ICP备05012701号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