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叶名琛往事(1)
作者:许知远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3513  更新时间:2011/10/2 20:54:4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我在一个电车总站门口下车,大批电车停在那里,它们斑驳、褪色,像是个废弃的车场。

  “托里贡”,司机喊出了这个词,就停了下来,他不会说英语,唯一说得出的是地名。

  我不能苛责这肤色黝黑、性情急躁的司机,我也不知道要找的是什么。

  1859年4月,叶名琛曾被关押在此地。一年多前,他还是两广总督、大学士,大清国的一品大员,现今却成了阶下囚,被运到了异乡。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他经常被描绘成英帝国的暴力与清王朝的腐朽的共同牺牲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中,他无能地恪守“不战不降不和”的原则,通过扶乩问卜的方式来确认战局。个人悲剧不仅来自两种政治体制与军事技术的较量,更源于两种文明的落差,东方衰落了。

  他在我心中刻板、模糊的形象,因为偶然的阅读而被挑战。历史学家黄宇和相信,叶名琛干练有为,亦属饱学之士。在两广地区十几年的任职中,他驯服士绅、兴办学堂,成功地平息了几次叛乱。

  他在广州城被俘,实属无奈。他主要的军队被调往其他地区平息叛乱,他也没有放弃守卫,在持续了一年的战事中,他收复炮台、重建练勇、收集情报。他对于世界的理解,也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尽管未必准确。他知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尽管他误以为英国人战败了,他相信英国人要进广州城,完全是为了收税,以赔偿对俄国人的赔款。他还知道,印度在1857年发生兵变,他相信英国人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无法再发动另一场战争。他期待群众的力量,相信他们将包围和击败入城的英国军队。他从未依赖于神秘的力量,扶乩问卜的说法纯粹是谣言。

  黄宇和对叶名琛的信念与风度大加赞扬。他在现实中失败了,却恪守内在的价值,那来自中国漫长的教养传统。他可以在炮弹落到客厅时,仍保持镇定,在被囚禁在“无畏号”上的一个多月里,他举止端庄,赢得了英国军官的尊重。

  黄宇和的著作出版于1976年,它多少受到新兴起的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的概念饱受质疑,年轻一代的学者试图恢复被压迫者的尊严。但这努力也可能滑向另一个极端,它美化了被压迫者,比如叶名琛。倘若你对19世纪中叶的官场有所了解,它弥漫的无知与无能,它的骄纵与胆怯,一定会怀疑黄宇和的溢美之词。

  令我着迷的是叶名琛的最后岁月,他从广州被运到加尔各答。他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旅程?怎么面对自己的囚禁,又怎样宽慰自己?

  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他从不走上甲板,似乎对所经之地毫无兴趣。一旦周围没人,他就兴致勃勃地向窗外看。住在加尔各答的威廉炮台时,他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向戍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他自比汉代的苏武,来劝慰自己。中国的危险早已从西北草原转向了东南海域,英国人与匈奴人也大不相同。牧羊十八年后,苏武终于回归大汉,而他不可能了。

  叶名琛必是逐渐意识到这希望的破灭,或许更重要的是,他不再有苏武对自身文化的信心,汉文明在匈奴人面前仍是不容置疑的高级文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